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44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位頂級中醫皮膚專家治療濕疹經驗精選

[複製鏈接]

888

主題

2

好友

9599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5-17 16:45:4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陳柱民 於 2019-5-17 16:49 編輯

三位頂級中醫皮膚專家治療濕疹經驗精選

2018.12.19 朱恩博士

原文網址:https://www.meipian9.cn/1t76lv9i

1.jpg

第一位名老中醫經驗





 禤國維,第二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廣東省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為醫療衛生事業做出貢獻的中醫藥專家。 曾任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兼皮膚科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會長。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病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委員會顧問等多個職務。     50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中西結合外科、皮膚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他對中醫補腎法的理論深入研究,應用補腎法治療疑難皮膚病,取得滿意療效,首倡“從腎論治痤瘡”,主持多項各級課題和先後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名中醫、“和諧中國十佳健康衛士”、當代大醫精誠代表、國醫大師等多種榮譽稱號。擅長治療痤瘡,濕疹,脫髮病,結締組織疾病,銀屑病等多種疑難皮膚疾患。

2.jpg

1.病因病機     禤老認為濕疹的發生受遺傳、免疫、飲食、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影響,特別是慢性濕疹反復發作,飲食、環境以及接觸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因此,在藥物治療同時,應囑患者注意可以引起病情加重或者反復的因素,如注意避免食入性的變應原,如鯉魚、綾魚、蝦、蟹、鵝、鴨、牛肉、榴槤、鳳梨、竹筍等;避免經常搔抓皮損部位,以免引起苔蘚樣變加重;避免熱水或刺激性藥物用於皮損部分,引起急性病變。並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勞、緊張,對瘙癢明顯、影響睡眠者可選用珍珠母、牡蠣、龍齒等重鎮安神之品。     本病發展過程中臨床表現不同,病因、病機亦有變化,慢性濕疹病機以疾病遷延日久,風邪化燥傷陰,瘀阻經絡,血不濡膚,或脾虛濕困,陰虛血瘀等為主,根據四診及局部皮損的表現予以辨證論治,不應拘泥於祛風、清熱、利濕等治法,辨清虛實,分辨急緩,審證求因。     慢性濕疹病久人絡者,多有局部皮膚肥厚、苔蘚樣變等,為血瘀之象。因此,禤教授在各型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常用蘇木、莪術等養血活血之品。

3.jpg

2.辨證論治     (1)血虛風燥型。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藥用生地黃、牡丹皮、白芍、當歸、防風、紫蘇葉、赤芍、紫草、胡麻仁、白鮮皮、鉤藤、雞血藤、莪術、蘇木、甘草。瘙癢影響睡眠者加牡蠣、珍珠母;挾瘀者加丹參、延胡索;濕盛者加萆薢;風盛者加蒺藜。     (2)脾虛濕困型。治宜健脾利濕止癢。藥用黨參、茯苓、山藥、荷葉、薏苡仁、白扁豆、白朮、防風、茵陳、徐長卿、甘草。氣虛甚者加黃芪;濕重者加魚腥草、土茯苓;食積明顯者加陳皮。     (3)陰虛血燥型。治宜滋陰潤燥,養血潤膚。藥用熟地黃、生地黃、丹參、何首烏、白鮮皮、澤瀉、茯苓、烏梅、麥冬、女貞子、旱蓮草、當歸、白芍、赤芍。瘀滯明顯者加丹參、桃仁;潮熱心煩者加玄參;虛煩不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

4.jpg

3.外治法     (1)外用藥物:10%黑豆溜油軟膏、複方蛇脂軟膏、消炎止癢霜,或加少量激素類藥膏外用。肥厚明顯者用上述藥膏外塗,紗塊覆蓋包紮。     (2)穴位注射:慢性濕疹局部瘀滯明顯者用丹參注射液,久病氣虛者用高麗參注射液,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時用苦參堿、魚腥草注射液。常取穴足三裡、三陰交、血海、內關等。     (3)劃痕療法:常規消毒患處,用手術刀尖端部由上而下,從左至右輕劃,以稍滲血為度,視病變大小決定劃痕次數,拭幹血跡後,外敷枯礬粉,以消毒紗塊覆蓋,膠布固定,5~7天1次。

5.jpg

  (4)吹烘療法:患處外塗青黛膏或10%硫黃膏,然後用電吹風烘20分鐘,每天1次。     (5)照神燈加藥療法:患部塗10%硫黃膏,再用神燈照射15~20分鐘,每天1次。     (6)梅花針療法:將病變部位常規消毒,用梅花針彈刺法,以手腕彈力上下叩打,每次5~10分鐘,每天1次。

6.jpg

4.蟲類藥物及引經藥的應用。     中醫學認為,全蠍、蜈蚣、僵蠶、烏梢蛇等蟲類藥物性善走竄,可人絡搜風止癢。臨床醫生常用于治療慢性濕疹頑固性瘙癢。殊不知蟲類藥物多為動物蛋白,具有較強抗原性,濕疹患者發病期間往往對於外來抗原性物質高度敏感,應用不當,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而且蟲類藥物多有小毒,長期服用,有藥不勝毒之慮。禤教授應用蟲類藥物甚為慎重,若為病情需要,一般從小劑量起,逐漸少量遞增,使患者有一個脫敏過程,而且應用蟲類藥物時,方中常加紫蘇葉,既可理氣祛風,又可解蟲毒,一舉兩得。     慢性濕疹多較局限,可位於身體的各個部位,在辨證論治時根據發病部位酌加引經藥物。如發於太陽經可加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經可加白芷、葛根、知母;少陽經可加川芎、柴胡;厥陰經可加龍膽草、梔子;發于下肢可加牛膝;發於上部可加桔梗;三焦濕熱可加黃芩等。

7.jpg

第二位名老中醫經驗





  趙炳南教授是皮膚病專家,先後擔任北京中醫醫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長、名譽院長,兼任北京市中醫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並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及其外科學會及皮科學會委員,全國中醫學會副理事長,北京中醫學會理事長。擔任過北京首都醫學院中醫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趙炳南一生勤奮治學,勇於實踐他從事皮外科專業60餘年,晚年則專門致力於皮膚病的治療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現將他的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8.jpg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趙炳南老大夫強調,要根據濕疹的臨床表現,審證求因,辨證論治,不但對成人的急性濕疹有豐富的治療經驗,而且對嬰兒濕疹也頗有心得。

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的臨床表現為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膚初起紅斑,潮紅,佩熱,腫脹,繼而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滲液流津,瘙癢不已。重者伴有身熱,口渴,心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滑或弦數。證屬濕熱內蘊,熱重于濕,郁于血分發于肌膚,應以清熱利濕佐以涼血為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銀花10克,車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一散30克。水煎服。加減:若身熱,口渴,心煩等全身症狀明顯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癢重者加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大便秘結者可加川軍6~10克。


9.jpg

  若發病較緩,皮疹以丘疹或水疤為主,皮膚潮紅,程度較前者為輕,瘙癢重,抓後糜爛,滲出較多,伴有身倦、納差、便塘或幹、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滑或弦滑或緩,證屬濕熱內蘊,濕重於熱。應以健脾利濕,佐以清熱為治。方用經驗方:赤茯苓、白朮各12克,黃芩、梔子、龍膽草、枳殼、生地、竹葉各10克,燈心3克,六一散15克,車前草20克。  除內服藥外,還要根據局部表現,配合外用藥。若初只是紅斑,無滲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濕散(川連24克,黃柏240克,黃芩120克,檳榔90克,共研細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勻外撲。 若水疤糜爛滲出者,可用馬齒莧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濕敷(或用龍葵、龍膽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濕敷,用法同上)。濕敷後用甘草油調祛濕散外塗。具體用法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濕散15克,調呈稀糊狀,外塗。用中藥濕敷有祛濕清熱,消腫止癢的作用,同時使局部滲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當,取效甚速。

10.jpg

嬰兒濕疹





  嬰兒濕疹,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嬰兒皮膚病,好發的部位為頭面,四肢、軀幹。表現為散在紅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爛,滲出,結痂。系因胎毒,胎熱遺留,或飲食失調,脾失健運,內蘊濕熱,外感風濕熱邪所致。治療時不宜過用苦寒藥,以免戕傷脾胃。應以甘寒清熱,淡滲利濕為主,佐以消導化濕為治。經驗方為:淡竹葉6克,燈心2克,銀花、丹皮、白蘚皮、車前草各6克,炒麥芽、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炒麥芽、谷稻芽旨在開胃消導以改善小兒的消化機能,以利濕去熱清。局部治療同急性濕疹。

11.jpg

     小結:
     縱觀趙炳南對皮膚病的治療,不難發現,中醫整體觀這一指導思想貫穿其治療的全過程。他生前經常講:“作為一名皮膚科醫生,一定要牢記皮膚病多是形於外而發於內的”。因此,他非常重視對臟腑的辨證。在諸多皮膚病的致病因素中,對濕邪與熱邪尤為重視。他認為,治濕是治療多種皮膚病的根本,治熱則是治療皮膚病的關鍵。


12.jpg

第三位名老中醫經驗





 蘇忠德主任是武漢市第一醫院中醫部主任、武漢市名老中醫。蘇老從醫40餘載,其臨床經驗豐富,治療辨證準確,擅用經方及時方,用藥獨到,故臨床治療中每於平淡中獲得良效。蘇老運用丹梔逍遙散治療皮膚濕疹驗案3則如下。

13.jpg

例1:王某,女,14歲。於2009年7月3日初診。    主訴:雙手皮膚濕疹1月。3歲起發皮膚濕疹,現已有11年,期間經西醫及中醫治療均未能根除,間斷發病,苦惱不已。近月來因學習壓力較大,病發更甚。     症見:皮膚濕疹,以手掌及手臂上皮膚為主,紅斑成片,皮膚破損,癢甚;煩躁易怒,口幹苦,睡眠欠佳,多夢,納差,小便正常,大便幹結,經常數日一次,月經尚未來潮,舌質正常,苔黃微膩。證屬肝鬱脾虛,血虛絡脈瘀滯。    處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當歸30g,白芍10g,柴胡8g,白朮15g,川芎8g,熟地10g,枳實30g,炙甘草8g,牛膝30g,牡丹皮10g,炒梔子8g,鉤藤10g,火麻仁8g,郁李仁8g,防風10g。6劑,每日1劑,水煎服。2009年7月10日複診,訴藥後皮膚瘙癢現象減輕,大便兩日一次,但月經仍未來潮,守上方化裁繼服20餘劑。後其母來訴,諸症均除,月經已潮。

14.jpg

按:本例患者自幼便患濕疹,屬於先天不足,營血虧虛。久病入血入絡,以致肝鬱血虛,脾失健運。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虛風躁,濕熱內蘊,襲於肌膚而發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津血同源,血虛則津液虧乏,腸道無以滋潤,則大便幹結;肝具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肝氣條達則血脈流暢,經候如常,肝氣鬱結則血脈失常,月經異常;肝鬱血虛,心失所養,故煩躁易怒。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當歸、白芍、熟地養血柔肝;白
、炙甘草健脾和中,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川芎理氣活血,牡丹皮、梔子、鉤藤清熱瀉火;牛膝引血通經;防風祛風;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諸藥合用,以奏其效。

15.jpg

例2:男,36歲,於2009年6月5日初診。主訴:雙手掌濕疹伴陣發性瘙癢半月。患者自述近半月來由於工作原因,精神壓力過大,突發手掌濕疹,瘙癢不已,指縫間有水皰,搔之則流水。曾在本院皮膚科就診用藥治療,效果欠佳,停藥則發,故來求治于中醫。  症見:雙手掌面皮膚破損,脫皮,指縫間水皰,伴瘙癢,心煩,口幹欲飲,大便幹,小便正常,舌紅苔白,脈弦細。證屬肝鬱脾虛,濕熱生風,治宜疏肝解鬱健脾,祛風燥濕。 處方: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當歸15g,白芍15g,柴胡8g,白
10g,雲苓10g,生薑6g,薄荷15g,炙甘草8g,牡丹皮10g,炒梔子10g,熟地15g,鉤藤10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路路通10g,土茯苓30g。6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完後來複診,訴症狀減輕,隨證加減,共服10余劑,諸症消失。

16.jpg

按:本例病證辨為肝鬱脾虛,燥熱生風。患者由於工作壓力大,氣鬱日久,肝失血養,風從內生;脾陰不足,失於健運,濕熱內生。因此濕熱之邪走竄四肢,外達皮毛,浸淫肌膚而發病。方用丹梔逍遙散加鉤藤以瀉肝熱,熟地滋陰補血,白鮮皮、地膚子、路路通、土茯苓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藥證合拍,收效良好。

例3:男,10歲,於2009年7月15日初診。  主訴:雙手掌心脫皮發癢,手心發熱。屬於過敏體質,稍不注意則身上發癢,本次又出現手掌脫皮發癢,納差,挑食,不喜歡吃青菜,二便尚正常,睡眠不安,流涎,舌質紅,苔薄黃,脈沉弦。證屬肝脾血虛,治宜疏肝健脾。處方:方用丹梔逍遙散合保和丸化裁。當歸15g,白芍15g,柴胡8g,白
10g,雲茯苓10g,生薑6g,薄荷15g,炙甘草8g,牡丹皮10g,炒梔子10g,神曲10g,焦山楂10g,萊菔子8g,麥芽30g。6劑,每日1劑,水煎服。藥後諸症悉除。其母為求鞏固治療,要求繼續服藥調理善後。

17.jpg



版權聲明:  本平台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廣博中醫治療中心





18.jpg

(以上圖文是參考網上的相關文章及采用了網上的相關圖片編輯而成,版權屬原作著作,解釋權屬「廣博中醫治療中心」。)


敬請關注「廣博中醫治療中心」微信公眾号:zhuen5878671aa

19.jpg




阅读 121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7 02:44 , Processed in 0.031530 second(s), 23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