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0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DNA端粒

[複製鏈接]

122

主題

0

好友

2330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9 23:46:3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端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本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人類染色體上的端粒

端粒的位置。

人類端粒DNA的四連體結構。圖片來源:NDB UD0017。
端粒(英語: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由於DNA複製的機制,每次染色體複製後,延遲股上的染色體末端必無法被複製。[1]因此,真核生物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以作為可被重複遺棄的片段。[2]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因此,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人體的部分細胞,例如精原母細胞、癌症細胞等,含有端粒酶,能在DNA末端接上新的端粒片段,其端粒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因此能無限複製。


目錄
1        概念
2        發現和歷史
3        結構
3.1        結合蛋白
4        作用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概念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能夠維持染色體的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端粒DNA是由簡單的DNA高度重複序列組成的,染色體末端沿著5'到3' 方向的鏈富含 GT。在酵母和人中,端粒序列分別為C1-3A/TG1-3和TTAGGG/CCCTAA,並有許多蛋白與端粒DNA結合。端粒DNA主要功能有:第一,保護染色體不被核酸酶降解;第二,防止染色體相互融合;第三,為端粒酶提供底物,解決DNA複製的末端隱縮,保證染色體的完全複製。端粒、著絲粒和復制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同時,端粒又是基因調控的特殊位點, 常可抑制位於端粒附近基因的轉錄活性(稱為端粒的位置效應,TPE)。在大多真核生物中,端粒的延長是由端粒酶催化的,另外,重組機制也介導端粒的延長。

發現和歷史
20世紀30年代,Muller發現被X射線打斷的果蠅染色體其末端存在一種特殊序列,該序列與常染色體相較極不穩定,故根據希臘文將其命名為「端粒」(Telomere)。
20世紀70年代,Olovnikov提出假設,認為染色體末端序列的丟失能夠導致細胞退出增殖週期,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證實這一假說的成立。
1978年,Blackburn和Greider等克隆出四膜蟲端粒結構[1],證明為串聯線性核苷酸序列,組成為5′—GGGGGTT —3′。後來實驗又證明了脊椎動物的端粒均含有豐富的鳥嘌呤重複序列。
1985年,Greider等發現端粒酶,可用於給端粒DNA加尾。
結構
端粒(telomere)是由許多成串短的重複序列所組成。該重複序列通常一條鏈上富含G(G-rich),而其互補鏈上富含C(C-rich)。一個基因組內的所有端粒都是由相同的重複序列組成,但不同物種的端粒的重複序列是不同的。

物種        端粒DNA重複序列
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1-3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G2-5TTAC
原生動物       
四膜蟲        GGGGTT
Dictyostelium        G1-8A
植物       
擬南芥(Arabidopsis)        TTTAGGG
哺乳動物       
人        TTAGGG
例如,原生動物四膜蟲端粒的重複單位為TTGGGG(僅列一條鏈的序列);哺乳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端粒為TTAGGG,串聯重複500~3000次,序列長度在2kb到20kb之間不等。 TG鏈常比AC鏈更長些,形成3′單鏈末端。端粒的功能為穩定染色體末端結構,防止染色體間末端連接,並可補償滯後鏈5′末端在消除RNA引物後造成的空缺。原核生物的染色體是環狀的,其5′最末端岡崎片段的RNA引物被除去後可藉助另半圈DNA鏈向前延伸來填補。但是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在復制後,不能像原核生物那樣填補5′末端的空缺,從而會使5′末端序列從此而縮短。真核生物通過形成端粒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複製使端粒5′末端縮短,而端粒酶(telomerase)可外加重複單位到5′末端上,結果維持端粒一定長度。

結合蛋白
端粒除了含有重複DNA序列外,還包含有特殊的「非核小體蛋白」,即端粒結合蛋白。根據該蛋白的結合特性分為兩類,一類與端粒重複序列特異性結合,在維持端粒長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5],並且對端粒具有保護和調節作用[6];另一類與3′末端的單股突出結合,用於合成染色體末端的帽子結構以及調節端粒酶活性[7~9] 。

作用
染色體由於融合、降解、重排而形成不穩定結構從而威脅到DNA的正確複製和細胞生存,端粒的存在能夠保護染色體免於化學修飾、被核酸降解以及因端粒作用而產生的威脅。
端粒使染色體末端區域形成異染色質,在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中結合到核膜一特定區域,使得染色體尋找同源染色體啟動和配對的過程更加容易,並且保證了染色體分離的正確性[10~13]。
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端粒會隨著分裂次數的增加逐漸縮短,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的穩定,細胞最終死亡,故而能夠根據端粒的長度預測細胞的壽命。但是在生殖細胞中,端粒的長度不隨細胞分裂而縮短,推測是由於生殖細胞中富含端粒酶的緣故。
胚胎發生中,桑椹胚-胚泡轉型(the morula to blastocyst transition)伴隨著端粒長度的重新設定。實驗建立在在小鼠和牛的胚胎實驗。這些胚胎不管是來自自然受精還是體外受精,甚至是由端粒已經縮短的體細胞複製發育而成,都有端粒長度的重新設定這一過程。

端粒酶對這一過程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少端粒酶,該過程就不能發生。桑椹胚-胚泡轉型是植入前發育的重要階段,能夠導致首次二細胞系分化――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和滋養層細胞(trophoblast)。端粒的長度重製能夠保證代與代之間的端粒正常,也可能和出生和的老化與腫瘤發生有關。端粒酶,是基本的核蛋白反轉錄酶,可將端粒DNA加至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種細胞中對於保持染色體穩定性和細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長縮短的端粒(縮短的端粒其細胞複製能力受限),從而增強體外細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體組織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腫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參與惡性轉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穩定、基因組完整、細胞長期的活性和潛在的繼續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對這個過程的研究可以防止體細胞克隆中的端粒異常,也有助於通過移植和基因治療的方法解決退型性疾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7 06:34 , Processed in 0.017928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