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佛教與神通
[size=+1]<<恒 毓>>
〔提要〕
道教推崇神通,佛教雖然不主張用神通,卻在歷史上有相當多的使用。為了揭示中國佛教為什麼會轉變對神通的看法,本文的論述分三步進行:第一、「神通」本義與類別;第二、中國佛教對神通的運用;第三、中國佛教運用神通的因緣。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認為,當權者的行為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示範作用,是他們對神通的崇拜促進了佛教對神通的重視。
作者恒毓,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世界弘明哲學季刊》(ISSN 1562-059X)編委會主席,一九七○年生。
〔關鍵詞〕
佛教 神通 道教
佛教的修煉能夠產生神通,中國佛教對神通也有相當的運用,但佛教基本反對用神通;道教的修煉也可以產生神通,其修煉者就是要追求神通,以神通的大小來衡量道行的高低,道家屬於學派性質,不是宗教,處理的基本上是人生態度問題,沒有體系化的修煉途徑,所以也就談不上神通。那麼,佛教為什麼反對神通,中國佛教又為什麼要運用神通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什麼是神通以及對於中國人的意義。
(一)「神通」本義與類別
中國人的嚮往很多,比如大同社會、世外桃源等等,但沒有什麼能夠比神通更有吸引力。小時候,聽了《西遊記》,就總是惦記著如何才能有孫悟空那樣的神通,如何才能有七十二般變化,如何才能騰雲駕霧,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如何才能得到太上老君的金丹……諸如此類,真是令人廢寢忘食而不能不浮想聯翩。我總在想,八仙過海,他們的神通是哪裡來的?我為什麼就沒有:我怎樣做才能像他們那樣神通廣大呢?這是我小時候一直解不開的迷團。我想,在中國,與我有同樣想法的當不在少數。那麼,究竟有沒有神通,神通能不能獲得呢?
從歷史上佛教和道教的情況看,神通的存在當不容置疑,神通的獲得也是可能的。從學術角度來說,承認神通也好,否定神通也罷,都要有令人信服的論據才行,所以,我們不必急於肯定或否定神通,我們需先對神通本身有個具體清晰的了解。
從古漢語的構詞法分析,「神通」是個聯合結構的名詞,由作名詞的「神」與作名詞的「通」所構成,其「神」與「通」當各個所指。基於揭示神通本質的需要,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分解。
「禪」字,它的本義是指事物的生成者與主宰者。《說文解字》說:「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對此,徐鍇的系傳說:「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也。」徐灝的注箋說:「天地生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這種主宰事物的神有許多,諸如天神,風神等等。其中的天神,鄭玄的《周禮注.春官.大同樂》說:「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這樣的神,《老子》也有使用。帛書《老子》第六章(50)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糧。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所謂的谷神的「谷」,不是五穀的「穀」,而是山谷的「谷」,用的是本義,指的是兩山之間的夾道,以空曠為特徵;「神」也是用的本義,指的是具有極大威力而又變化莫測的無形的存在。
表面看來,這樣的「神」似乎同神通沒有什麼聯繫,實則不然。正是從「神」的這一本義出發,人們賦予它一個全新的意義:神奇、玄妙。《周易.系辭上》說: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處所謂的「神」,韓康伯說:「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換句話說。「神」就是化生各種事物之不可思議的變化的意思。明代楊慎說:「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言下之意,神是自然而然而又奇妙無比的東西。它決不是人為的力量所能夠達到的。
古漢語中,作名詞的「通」字只有貫通、暢通這一種意思適合與「神」搭配。《韓非子.外儲說》說:「今有千金之玉危,通而無當,可以盛水平?」玉危雖重,沒有底,又有什麼用呢?顯然,這裡的「通」是沒有障礙的意思。《周易.系辭上》說: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之所以通是往來不窮,是因為通了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自然就可以往來不窮。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雖然注重神通,但「神通」一詞卻不是來自道教,而是來自於佛教。比如,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說:「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說:「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慈,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可見,佛經中是直接使用「神通」這一說法的,而此前的道教或道家典籍則只有關於神通的種種表現而沒有「神通」這一說法。
那麼,神通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說: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說: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悲俱處虛空。爾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
能夠身出光明,飛行自在,能夠接諸大眾皆在虛空,這便是神通的具體表現。這樣的神通,毫無疑問,凡夫俗子是沒有的。所以《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說:「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神通一定是和變化聯繫在一起的,神通的變化一定是不思議的。這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根據佛教的說法,三乘聖者所得到的總共有六種。所謂六種神通,又稱「六通」,指的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盡通。其中,天眼通指的是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不論遠近、內外、晝夜,一切都能看見;天耳通指的是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不論遠近、內外、大小、強弱,都能聽見;神足通又稱「如意通」或「神境通」,指的是能在六塵境界中變現自在,飛行自在,轉變自在的神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心思的神通;宿命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宿世事跡因緣;漏盡通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這六通當中,前五種神通是一切修習禪定者都能獲得的,證得了佛法之後也都有,但佛教並不追求之,而漏盡通則是佛教修行之目標。《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說:「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衷憐者。」換句話說,前五種神通都是世間有為功用,是無法解脫的,只有漏盡通才是標志解脫之神通。
明確了「神」與「通」的用法和神通的表現,「神通」的意義也就明瞭了。簡單地說,所謂神通,就是指凡人所沒有的高深莫測而又富於變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