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432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忍辱有八種功德利益

[複製鏈接]

698

主題

0

好友

4686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7-31 21:52: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1、忍辱有利於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老法師說:「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為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是忍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星雲大師常常舉這樣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個大禪師,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也很有德望。當地有一個大護法的全家對他尊敬,經常到廟子裡來供養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與一個青年男子談戀愛,女兒懷孕了。在那個社會,婚姻不能由女兒做主。父親非常生氣,就拷打他的女兒,追問男的是誰。女兒氣急了,就對父親說:「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父親就相信了,跑去痛罵那個禪師。小孩子下來,父親就把嬰兒叫人給那個禪師送去,並到處散佈禪師幹了如此的壞事。禪師沒有申辯一句。他就天天找人化一點人奶來喂養。無論人家怎麼議論他,他一句不說。過一段時間,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就出來向女子父親認錯,請求原諒。這位護法才知道冤枉了禪師,覺得自己罪惡極大,全家人到廟子裡陪理認罪。禪師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禪師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育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修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認為,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蹟,更是修行人的典範。我們不能忍辱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你就覺得自己做的很差,跟佛陀的教導不相應。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當時有個國王叫歌利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裡休息,他的妃子們到山上玩,看見一個小廟有個青年僧人在打坐。他們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裡,聽說正和一個年輕和尚在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當時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又馬上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其中就有這個人。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僑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這一點很難做到,但至少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並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還要度他。那麼打、罵,我們就不應該起嗔恨心了。這樣想,心量就開闊,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2、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開發智慧。
  廣欽法師說:「持戒就是忍辱。」因為戒行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忍一忍,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密,就不會犯戒。淨空大師也說:「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禪定的功夫,才能開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係,不能忍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3、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道(道,說的意思。)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我消除業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障,就得從忍辱處下手。如果從三世因果來看,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譭謗我,正是因為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具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菩薩「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能忍難忍的事,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法說,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自己年輕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叫我貼在桌子旁邊:「吃虧、受氣、耐煩。」其實就是忍辱。父親經常給我說:「吃虧是福」。要吃得虧才有福報。受氣是增加度量,你能裝得,能受得,氣量就開闊。吃虧、受氣、而心頭不產生煩惱,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這些教導,在我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門。

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淨心
  我們從早到晚都在煩惱當中。煩惱來了,自己用忍辱來使煩惱轉化為菩提,就是修清淨心。要懂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在做夢,夢境本來就是空的哪裡有人我是非,也沒誰侮辱我。我們能夠把一切事情看成夢幻泡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問題,當然可以解除煩惱。煩惱也只能這樣來解決,絕不能說我躲到一個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煩惱。煩惱得自己用忍辱法門來解除,轉煩惱為菩提,為清淨心。

  6、忍辱有利於精進修行
  老法師說:「能忍的人才能精進」。廣欽法師說:「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能進步」。就是你認為自己對,也要像別人懺悔。他說:「這就是你的公德」。為什麼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所以我們應該向他懺悔,而且要把公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一心唸佛,往生淨土。這樣,我們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功德,也能消除我們的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我們修菩薩行,要以出世的精神來辦人世間的事情。「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無我;」「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是「利他。」要能無我利他,才是修菩薩行,才能「以出世精神,辦入世事業。」否則,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必須要有出世間的精神,懂得一切如夢泡影,再作夢中的佛事。雖然是夢境,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地作佛事,認真教化眾生。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辦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越辦越生煩惱。因為你帶來著我相去搞,認為我本來做對了,你還要罵我、冤枉我。這個根還在自己,就是沒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詩說得好:「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值得學習。

  7、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係。
  我們修菩薩行就是要教化眾生,為眾生服務。人際關係很廣泛,要處理好這種關係,廣結善緣,才能有利於弘法利生工作的開展。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必須忍辱。為眾生辦事情難免遭致種種不理解,甚至於誹謗。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禪師,能夠忍受那樣的侮辱,顯示了他人格的光輝,人們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弘一大師教師教導我們說:「含容(即包含,容忍)是看待人第一法。」我們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有句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當宰相官雖然大,權雖然重,但是也受得百官氣。因為人家官雖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給你出麻煩。所以各種各樣的氣都要受,因此才有這個比喻,這也說明量大福大。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福報。唐朝的宰相婁斯德有「唾面自乾」的美譽。一次,有個官員和他爭執,當眾吐口沫在他臉上。他不但不怒,連口沫也不擦,讓它自干。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歷史上有所謂「張公百忍。」張公有一個大家庭,相處很和睦。皇帝問他有什麼好辦法。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只有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國際關係也是如此,主持一個國家的人,能夠克制、忍讓,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避免戰爭的爆發。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出來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這就是相隨心轉。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遠遠不止以上這八條。總之,修忍辱對我們了生死出輪迴至關重要,應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最難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種各樣的業障都會出現。又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種種功德全都毀壞。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這樣說,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門,也是檢查我們修行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塊試金石。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修忍辱波羅密。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3/325139.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30 14:01 , Processed in 0.015095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