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523|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醫

[複製鏈接]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0-6 23:06:1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讓智慧的光芒照亮人間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 寫在《中國佛教醫藥全書》出版之際(上)
◎李良松

佛醫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探索生命智慧的大學問。祇有認識到生命的無常,才能感悟到佛醫的真諦;祇有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透人生的奧妙。由於因緣的巧合,我有幸與釋永信大和尚聯袂主編了《中國佛教醫藥全書》1,旨在將大藏經中的醫學史料和醫學思想、歷代僧醫和居士的醫學成就作一系統的總結和梳理,在趙樸初、釋傳印兩任會長的關懷下,使這部集大成的佛醫文獻著作得以順利出版。當前,鑒於人們對佛教醫藥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歷史沿革還知之甚少,故我在總結以往的學術觀點同時,將佛教醫藥的源流和發展歷史作一概述,冀望諸同仁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醫藥的博大精深和領悟佛陀普救眾生的偉大情懷。
一、甚麼是佛教醫藥
甚麼是佛教醫藥?這是我20多年來回答最多的一個問題。簡單地說,佛醫就是佛門人士創造和傳承的醫藥學。佛醫學以四大、三學等佛學理論為指導,以悟證論治、調理心神、注重飲食為特徵,以啓迪無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恆真理為目標,最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全面協調的醫藥學體系。佛醫是一門獨具特色的醫藥學體系,是中華民族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廣義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佛,指覺悟真理之聖人。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立,主張慈悲平等、普度眾生的一門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導人類轉迷開悟,用超越階級、種族之情懷,以實現度脫苦海、淨化社會之理想。佛教醫藥,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為基礎,以佛學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醫藥學體系。由於佛教醫藥學的理、法、方、藥等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是在中國形成的,因此,我們所說的佛教醫藥,實際上就是指中國佛教醫藥。
佛教醫藥的流派,根據人員與知識結構來劃分有經藏醫學、寺院醫學和居士醫學;根據中國佛教宗派來劃分,有禪宗流派、淨土宗流派等;根據寺院專長與特色劃分,有少林寺流派、竹林寺流派等。
在基礎理論方面,佛教的「四諦」、「五蘊」、「十二因緣」、「四大」、「三學(戒、定、慧)」等均對佛教醫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並被吸收和引入佛教醫學理論體系之中。
佛醫認為,病有三因,即外因、內因和業因。在佛教的世界中,萬物皆由地、風、水、火的四種要素構成。所謂的「四大」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此四種元素之體遍存於一切物質,故稱為大。因此,「四大不調,百病叢生」。在病因學方面,佛醫學認為病有三因:外因——地、風、水、火「四大」不調,內因——貪、瞋、癡「三毒」為患,業因——前世今生孽債宿根之果報。《維摩詰所說經•問疾品》、《佛說佛醫經》等詳論了疾病的內外之因,並指出調節外因、斷除內因的方法,即外因可以醫藥愈之,內因可以禪定制之。至若業因則是無法逃避,祇能靠個人的業力來決定預後轉歸。佛教十分強調因果報應和輪迴學說,宣傳人有三業,業有三性,人有三世。前世造業,今世或來世受果,今世造業,來世受報。業因指造成善惡果報的原因,包括行為、身心、意念等方面;果報指對於善惡業因的苦樂報應,包括時運、財運和疾病等方面。佛教因果業報理論指出,種下惡因必結惡果,就是已經成佛也不例外。《興起行經》載述了佛陀自己由於先世之緣,先後經受了頭痛、骨節煩疼、背痛和木槍刺腳之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3-10-6 23:07:06 |只看該作者
在臨床方面,佛醫強調悟證論治和循因論治,誦經、修禪、用藥、持咒、消業是佛教醫藥的五大特色。

佛醫的主要治病方法在於把握好「一綱八因」。在分清寒熱的基礎上,針對地、水、火、風、貪、瞋、癡、業八個方面的致病主因,佛醫往往以通治方的形式來治療各科疾病,每每會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在佛醫的通治方中,天王補心丹是最具特色的佛門方藥之一。據傳,「天王補心丹」為唐代僧人道宣所傳。道宣(596-667),俗姓錢,江蘇鎮江人,是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創始人,一生專究戒律,制定佛教受戒儀式,從而使律學成為專門學問,開創了佛教律宗派。因道宣居終南山,故又名「南山派」、「南山律宗」。道宣弟子數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大悲、懷素等。道宣一生愛好醫藥,故與孫思邈為友,且交往甚密。道宣晚年,居終南山白泉寺,尤其是課誦倍加勞心。為此,道宣過度勞心,成為心勞。「天王」念其課誦勞心,故在道宣夢中授予此方,專於補心,名為「天王補心丹」。後來,道宣將此方公諸於世,凡勞心之人,盡可服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唐人寫本佛經的末尾,有「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補心丸方」的記載,與傳說頗相吻合,方中所用藥物也基本相同,故可認定「天王補心丹」一方為道宣所傳。

在佛醫的致病八因之中,各因各有相應的主證,各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和常用方藥。「地因」的主證有力退、痰阻方面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體力減退,疲倦乏力。自我感覺力氣衰弱、睏乏思睡,體質整體下降等各種虛證。「水因」的主證有寒性、水濕方面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咳嗽痰稀、腰酸疼痛或四肢腫脹、手足發涼等各種寒證。「火因」的主證有火性、實熱方面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頭痛、失眠、眼脹、咽喉疼痛,甚至發熱、牙齦腫痛、口乾舌燥等熱證。「風因」的主證有氣滯、血瘀方面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緊、腹脹、惡心、嘔吐,頭部或腰部刺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氣血瘀滯方面的症狀。「貪因」的主證有自我感覺手足躁動不安,信心減退,對自己做過的事缺乏自信(如把門鎖好之後,還會回頭思量是否真的鎖好沒有)。「瞋因」的主證有自我感覺心氣不順,頭脹胸悶,容易生氣動怒(有時會莫名其妙與親人生氣)。「癡因」的主證有自我感覺語言行動有所遲鈍,失眠多夢,容易忘記(感覺這一段時間記憶力減退,心裡仿佛蒙上一層迷霧)。「業」的主證有自我感覺有邪氣纏身,夜裡驚恐,惡夢時作(有所經常會夢見已經去世的親人或熟人,而且情境十分恐怖)。

對於上述之疾患,地者補之,水者溫之,火者清之,風者散之,貪者戒之,瞋者定之,癡者慧之,業者善之。

二、為甚麼要研究佛教醫藥

中國的佛教醫藥在近二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一是萌發階段—— 漢晉時期。此時佛教的流傳尚不普遍,佛經的漢譯還處在初始階段,佛教醫藥萌而待發。

二是奠基階段——南北朝時期。此時,佛教醫藥在短短的二百多年迅速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寺院最多時達三萬多所,湧現出一批佛醫兼通的高僧大德,為佛教醫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是形成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此時佛教醫藥日趨成熟,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診療方法。

四是發展階段——宋元明清時期。此時,佛教醫藥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五是考驗階段——近現代時期。由於西方醫學的傳入、近百年的連綿戰亂、現代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文革」破「四舊」的影響,中國佛教醫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曾一度陷入低潮和困惑,甚至被曲解為封建迷信而遭受批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佛教醫藥也獲得了新生。但如何正視佛教醫學,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佛教醫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思想內涵、診療方法和臨床經驗,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方藥和養生哲學。從廣義上來講,佛教醫學已成為中華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狹義來說,佛醫學並非中醫藥學所能囊括和涵蓋。雖然佛教醫學和中醫藥學在1000多年的相互滲透、影響與揉合過程中,有許多診療方法和臨床方藥已難以截然分開,但由於理論體系和指導思想上差異,在施醫診治、處方用藥等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

為甚麼要研究佛醫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七個方面來理解:

1.研究醫藥文獻離不開佛醫。在5000多部佛教經籍中,有453部專論或涉論醫藥,有4000多部佛經涉及醫理與養生;在8000多部中醫藥文獻中,有588種(641部)書名與佛學有關;歷代的僧醫撰寫的醫著有79部;歷代的居士醫著有330部;歷代各種醫著共涉及佛教名詞術語有203條。

2.研究傳統方藥離不開佛醫。在歷代的近10萬首中醫方劑中,方名直接跟佛教有關者共2183首,間接與佛教有關者1600多首;歷代由寺院或僧人傳出的醫方共615首;由歷代居士創立的方劑有809首;在歷代中醫方劑中,共涉及457條佛教的名詞術語。在5000種中藥裡,有317種中藥與佛教直接或間接有關。

3.研究臨床各科離不開佛醫。在歷代中醫藥文獻中,最早的中醫骨科著作為僧人所著、最早的眼科專論為佛教寺院所傳、最早以香藥治療疾病為僧人所創、最早治療腳氣的專著為僧人所寫。可以說,中醫臨床各科都留下了佛醫長長的身影。同時,僧人還是中外醫藥交流的重要使者,寺院是疾病收容與戰傷救護的重要場所。■(待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

好友

179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板凳
發表於 2013-10-14 21:55:51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18

主題

4

好友

1154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5#
發表於 2016-11-9 19:49:33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富始一元,誠自一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8 05:35 , Processed in 0.018141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