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4411|回復: 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40句古語 讓你少走十年彎路

[複製鏈接]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2-11 01:00: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6-2-24 12:41 編輯


*
中華五千年文明  十大人生智慧

    1. 上善若水  

      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2.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釋: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


  
  3. 淡泊明志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也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理想而刻苦學習。


  
  4. 滴水穿石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朝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崇陽縣社會風氣很差,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錢、物失竊的事件。張乖崖決心好好剎一剎這股歪風。

一天,他看見小吏從府庫慌張出來,頭巾下藏着一文錢。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錢算什麼!你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大怒:〝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斬首。  
  
後來,〝滴水穿石〞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集細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勞。


  
5. 厚積薄發  
  
  出自蘇軾《稼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意思是,閱覽廣博,方能有所摘取;積累深厚,方能有所創發。


  
6. 一諾千金  
  
出處:《史記季布來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人們說:季布許下的一個諾言超過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7. 泰而不驕    

出自《論語・堯曰》,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這一篇中,主要談到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即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於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8. 無欲則剛  
  
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說的是:一天,孔子在和學生們講道理時,忍不住感嘆道:〝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啊!〞弟子們都覺的很奇怪,他們認為像子路、還有年輕的申棖等,都是很剛強的人。尤其是申棖,他雖然年紀很輕,可是每次在和別人辯論時,卻總是不肯輕易讓步。即使在面對長輩或師兄時,申棖也毫不隱藏,總是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大家都對他退讓三分。
  
     
所以,當學生們聽到孔子感嘆說還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時,他們不約而同的說:〝如果要論剛強,申棖應該是可以當之無愧的吧!〞  
     
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多,怎麼可以稱的上是剛強呢?〞
  
     
一個學生問:〝申棖並不像是個貪愛錢財的人,老師怎麼會說他慾望多呢?〞  
     
孔子回答說:〝其實所謂的慾望,並不見得就是指貪愛錢財。簡單的說,凡是沒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別人爭、想勝過別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棖雖然性格正直,但他卻逞強爭勝,往往流於感情用事,這就是一種‘欲’啊!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稱的上是剛強不屈呢?〞
  
  
孔子又說:〝所謂的‘剛’,並不是指逞強好勝,而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夠剋制住自己的慾望,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違背天理,而且始終如一,不輕易改變,這才算是真正的‘剛’啊!〞


  
9.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10.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http://history.bayvoice.net/b5/allabouthistory/2014/12/12/118365.htm%E4%B8%AD%E8%8F%AF%E4%BA%94%E5%8D%83%E5%B9%B4%E6%96%87%E6%98%8E%E4%B8%AD%E7%9A%8410%E5%A4%A7%E4%BA%BA%E7%94%9F%E6%99%BA%E6%85%A7.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0

好友

237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沙發
發表於 2016-2-11 01:40:28 |只看該作者
Good Post ! Thanks for shari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3

主題

0

好友

525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6-2-11 14:19:2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oldenma 於 2016-2-12 10:12 編輯

莊子列禦寇 學觀人九法,二千多年仍好用!
遠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猝)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其人節操
醉之以酒而觀其側(則)-------------其人態度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看出其為人處世之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0

好友

257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地板
發表於 2016-2-12 01:56:37 |只看該作者
thank you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6#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6-2-16 06:03:4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6-2-16 11:25 編輯

* 古書中的人生智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書《左傳》中隱藏着許多人生智慧。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 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 ?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 誰能沒有過失呢 ? 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 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 《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 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 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7、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 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


   [譯文] 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9、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

  [譯文] 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10、無德而祿,殃也。《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 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 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2、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

[譯文] 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 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4、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文] 眾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慾望難以成功。


15、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八年》

   [譯文] 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


16、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文] 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7、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譯文] 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18、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左傳•隱公三年》

    [譯文] 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


19、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隱公六年》

   [譯文] 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展。


20、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譯文] 節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2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 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係。


22、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 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


2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左傳•僖公二十年》

  [譯文] 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2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 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體)利害相關、互相依吁的關係。


2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 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


2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 修養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徹底乾淨。


2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名言語錄《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 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28、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 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29、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 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


3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 ; 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 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 ; 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



http://history.bayvoice.net/b5/allabouthistory/2015/02/24/115073.htm%E8%AA%B0%E8%AE%80%E8%AA%B0%E5%8F%97%E7%9B%8A%EF%BC%81%E5%8F%A4%E6%9B%B8%E4%B8%AD%E7%9A%84%E4%BA%BA%E7%94%9F%E6%99%BA%E6%85%A7%E5%9C%96.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6-2-24 12:47:13 |只看該作者

* 40句古語 讓你少走十年彎路


    淨空法師 從不同的典籍,精心挑選了40句古語,必定對人生大有裨益。新一年,先學點人生智慧:


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餵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為成「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复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 原文刊於淨空法師微信平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0

好友

478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6-2-25 10:29:51 |只看該作者
thx for shari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2 21:06 , Processed in 0.039158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