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20-11-9 21:21 編輯
識人一定睇車牌,身份個性有迹可尋。可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的「G Max」車牌,只有行家才知是大豆學名(Glycine Max)。「老婆投來賀我的論文登上《自然遺傳》封面。今年我的野生大豆耐鹽基因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不知她會送甚麼給我呢?哈!」林漢明自1998年研究大豆,是次論文有望緩解農耕地鹽漬化問題,增加糧食供應。本可申請專利圖利,但他沒有,正如當年婉拒大公司優差,大豆先生理想行先。
林漢明出身草根階層,兒時住在慈雲山徙置區,160呎空間,足足住了六人,書桌也沒有。媽媽靠車衣幫補家計,小漢明晚上趁媽媽入睡,伏案衣車念書,早上5時再起床做老師借給他的補充練習。憑努力考取政府獎學金,入讀名校伊利沙伯中學,省回每年40元的學費。
可是同學們言談間提到的雜誌和旅遊逸事,他聽都未聽過。「當時覺得自己像書呆子,甚麼都不懂,於是加入學校排球隊,增強自信,令自己都是somebody。」時間都花在打球上,成績一落千丈。學校要見家長,他見媽媽擔心,便再發憤讀書,中學會考數理科目考獲2A2B 佳績。「我也很意外,當時少於一半同學可原校升讀。預科時,見自己成績好便自滿,只顧打球,結果考不進大學,很傷心。」
靠補習賺生活費,再自修考入中大,林漢明大學時期,適逢多事之秋。「我81年至85年讀中大,中英全面探討香港前途問題。我心想香港未來的前途,直接受我們這代影響,歷史感很強。」當時學生會支持民主回歸,得後來成了他髮妻的女友默默支持。「我們很low profile,很期待為香港回歸做點事情,但不是掌旗那種。我們較多做支援工作,像搬搬抬抬。」低調作風維持到今日,六月四日,面書張貼一曲《自由花》。七月一日,張貼新詩「一顆心,燃起了,那點熾熱,原來是,為了照亮一份尊嚴。」亂世出英雄,內地大學教授來中大演說,指出中國生物科技發展遠遜外國,林漢明記在心,立志獻身科研。這份感召,到今天仍一致。
當年女友送他來回機票,讓他隻身飛到美國修讀博士學位。「美國的獎學金足夠我生活,但女友在港,寫信不足傳情,每隔兩天要談一次電話,每到月尾,生活費都花光了。」山窮水盡,林漢明不敢告訴別人,只好到超市買過期麵包果腹。美國人吃魚愛蘸檸檬汁,為補充維他命C,他便常到學校飯堂榨免費檸檬汁喝。非人生活維持了一年,直到成婚後太太來美國相聚,才有錢吃像樣的東西。「老婆來美國後,我們第一次吵架,是她要喝可樂,當時一罐可樂要五毫子,很貴,我不讓她喝,她很生氣。」林太在港當公務員,隨便買個手袋數千元,肯嫁雞隨雞,林漢明心裏感激,只是力有不逮。倆口子為節省開支,大包裝同款食物吃足一星期,平日拍拖只逛湖畔公園。
在美國,林漢明藉氮代謝研究,於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闖出名堂。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兼全球最大種子供應商Monsanto慧眼識英雄,邀請他加盟,條件異常優厚。「我一口拒絕了,價也沒有還。負責人問我是否想家,主動提出聘請律師團隊,助我一家移民美國,我也沒有接受。」為着初衷,林漢明放棄高薪厚職, 1997年逆流回港,開始在中大做不屬於自己專長的大豆研究。團隊花了十多年時間,將野生大豆純化,並找出其耐鹽基因,希望通過雜交取其抗鹽能力,放諸人工培植大豆上,令鹽漬化土地也能種植大豆,滿足日益增加的糧食需求。團隊正以耐旱的山西大豆為研究對象,目標是種植出耐旱又耐鹽的超級大豆。
研究結果至少需要六年時間,才能應用在實際農耕環境。林漢明今年已54歲,六年後屆中大退休之齡,未完的實驗和未目睹的成果,放不下的很多,但放得下的也不少。阿根廷研究人員仰慕林漢明之名,攜同資金協助研究,放暑假的學生自動請纓來做義工,開拓新研究領域...... 實驗室未完的大豆夢,不缺有熱誠的癡人完夢。「科學研究理應服務社會,個人成就當然有滿足感,但始終會落幕,繼續由其他人演這台戲。當有一日我沒新的idea,只因循守舊做以往的研究,就該退休,不要阻住地球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