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中醫拾趣】由「懸壺濟世」引出的中醫別稱
[打印本頁]
作者:
man_zeta
時間:
2014-5-1 03:50
標題:
【中醫拾趣】由「懸壺濟世」引出的中醫別稱
本帖最後由 man_zeta 於 2014-5-1 04:26 編輯
【
文章轉載
】
由
「
懸壺濟世
」
引出的中醫別稱
「懸壺濟世」為古代頌譽醫者救人于病痛的用語。「懸壺濟世」一詞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記曰:「費長房者,汝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子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複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複乃就耬上侯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甯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這段傳說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鑽入了葫蘆之中。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閒之輩。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鑽入葫蘆中。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後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餘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這僅是一則神話傳說,但卻為行醫者罩上一層神秘外衣。後來,民間的郎中為了紀念這個傳奇式的醫者,就在藥鋪掛藥葫蘆作為行醫的標誌。如今,雖然「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並成為讚譽治病救人的專用詞語,也成為至今人們稱謂中醫的別稱之一。
中醫,顧名思義是指中國醫學,即相對西醫而言的稱謂。但在西方醫學傳入我國之前,我國沒有「中醫」這個稱謂,中醫有其獨特且豐富的內涵,除「懸壺」之外,對中醫從醫者的稱謂還有歧黃、青囊、杏林、橘井、坐堂等等。
1、歧黃:
岐黃這個名稱來源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據說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黃帝常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形式寫成《黃帝內經》。《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的中醫典籍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九卷,《靈樞》九卷,共計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其文簡而意博,其理深奧有趣。因為《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後世因此稱中醫學為岐黃之術或岐黃仁術,岐黃也被視為醫家之祖,成為中醫的稱謂。其實《黃帝內經》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只是託名于黃帝、岐伯而已,它彙集了古代醫務人員和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
2、青囊:
明代沈繹詩曰:「白髮至親唯最審,青囊傳業有兒孫」。這裡所謂的「青囊」是指藥囊。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名醫華佗平時習慣用 「青囊」(青色的布袋)裝滿醫書與竹簡,為病家診治時隨身將醫書帶上以備查閱,並將醫案與診治經驗隨時記載于竹簡。在被曹操殺害之前,華佗為報一獄吏侍奉之恩,曾將所用裝滿醫書與竹簡的的青囊送與他,但這位獄吏懼怕受到連累而不敢受之,華佗只好忍痛用火燒之,至今華佗的醫術失傳于世。唐·劉禹錫《閑坐憶樂天經詩問酒熟未》雲:「案頭開縹帙,肘後檢青囊。唯有達生理,應無治老方」。此後 「青囊」就被喻為醫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雜纂》、清代趙濂的《青囊秘效方》等,後世也稱醫術為「青囊」。
3、杏林:
《神仙傳·董奉》記載:「董奉者,字君異,侯官縣人也......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相傳三國時,吳國有個高明的醫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醫技,曾救人無數。董奉有個習慣,他給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禮與酬金。因此,人們對他更是由衷地敬佩。為了答謝董奉,經他治癒的病人,重病人常常在他家附近種上五株杏樹,輕病人就栽一棵。數年之後,這地方蔚然出現了一片杏林。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賑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余人。從此,「杏林」一詞便成了醫學的象徵,人們在讚揚中醫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時,往往給醫生贈送「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的錦旗。
4、橘井:
古時湖南郴州瘴病橫行,民不聊生。傳說中的蘇仙是一位叫蘇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療瘴病的草藥,並熱心地為百姓治病。他的藥方主要一味是橘葉,橘樹可以說全身包括枝葉都是藥,能治療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也許是這個放牛娃經常跟著山中采藥的郎中,發現了橘樹的療病功能,並用屋門前的井水煎熬,救濟前來求診的病人,而且分文不取。後來,蘇耽因為廣泛積德行善得以成仙升天。至今湖南郴州的蘇仙嶺即為紀念蘇耽而得名,蘇仙嶺到處可尋仙蹤,如神仙的出生地點白鹿洞、神仙升天的升天石,還有望母松、仙棋盤等,市內還有橘井遺跡。據說蘇仙公在修煉得道,行將升天成仙之際告訴老母:明年將有疫病流行,可用院中的橘葉,和著井水煮成湯液,讓鄉人服用便可免受其害。其母牢記兒子託付,當來年疫病發威時,就採擷橘葉,放在井水裡煎煮成汁,讓鄉民們服用,從而避免了疫病的侵害。鄉人感念蘇仙公的恩德,將橘井泉香的故事廣為傳播,其厚生愛民的情懷,一直為後人稱頌,「橘井」也就成為了中醫的別稱,據說當代中醫藥學大師葉橘泉先生之名也出自此典故。
作者:
man_zeta
時間:
2014-5-1 03:51
5、坐堂:
坐堂是指官吏出庭處理案件與事務,因坐于廳堂而得名。我國一些老字型大小的藥店,多以「堂」相稱,諸如「濟生堂」、「同仁堂」「九芝堂」等,有些藥店到後來發展成製藥廠,仍然保留著這些以「堂」命名的老字型大小。藥店稱「堂」還得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張仲景,名張機,後漢南陽郡涅陽人,約生於西元2世紀,靈帝時舉孝,建安紀年做長沙太守。張仲景生在漢末紛亂之世,當時社會道德淪喪,疾病流行,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他目擊慘狀,抱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立志學習醫術,以解除民眾的疾苦。他在《傷寒論》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因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研讀《素問》、《難經》等醫學典籍,並結合了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傷寒雜病論》16卷,為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被後世尊為「醫聖」。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以「堂」取名,這就是藥店稱「堂」的來歷。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在藥店行醫的醫生稱為「坐堂醫生」。
除以上別稱外,中醫還有其他一些別稱。
《孟子·梁惠王上》雲:「無傷也,是乃仁術。」其的「仁術」即喻指醫術。
司馬遷《史紀·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後也有以「上池」、「窺垣」以喻醫術高明。
《子華子·北宮意問》雲:「子華子居北苓,北宮意公仲承侍,縱言而及于醫。子華曰:‘醫者理也,理者意也。藥者瀹也,瀹者養也’」。「理瀹」即為「醫藥」的代名詞,清代醫家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借「理瀹」二字以題其篇。”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雲:「常游丹海之際,時來蒼梧之野,銜青砂珠,積成壟阜,名曰珠丘。其珠輕細,風吹如塵起,名曰珠塵 ... ... 仙人方迴《游南嶽七言贊》曰:珠塵圓潔輕且明,有道服者得長生。」此言「珠塵」為輕細如塵的青砂珠,為傳說中的仙藥,服之可以長生。
醫和與醫緩是春秋時秦國兩位名醫,後人常並稱之為「和緩」,並用以喻指良醫。
《左傳·定公三十年》有:「三折肱知為良醫」的記載。《楚辭·九章》曰:「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後即以「三折肱」、「九折臂」比喻良醫。
《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雲:「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咸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這裡將醫者比喻為「有腳之春」、「春陽」。
此外,中醫還有疾醫、瘍醫、郎中、上工、妙手、大醫、再世華佗等稱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華夏兒女為我們所創造的中醫國粹而驕傲、自豪。
資料來源:綜合網上資訊報導
--- --- 謝謝觀賞 --- ---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li1473-118.members.linode.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