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照片背後真相 溺死小男孩的是經濟非戰亂
[打印本頁]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15-9-7 02:03
標題:
照片背後真相 溺死小男孩的是經濟非戰亂
弋論
- 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照片背後真相 溺死小男孩的是經濟非戰亂
2015-9-7 02:02 上傳
下載附件
(105.86 KB)
來源: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50906/bkntw-20150906000522262-0906_04411_001.html
長期關心敘利亞戰亂與難民問題的人,這陣子大概啼笑皆非,因為幾年來無數戰亂血腥照片都引不起關注,一張小男孩不幸溺斃的悲劇照片,卻突然間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連平常歧視外籍移工,動不動以菲傭、印傭、越勞、泰勞為貶稱,看到移工聚集台北車站都要側目以對的台灣,也突然間喚起了愛心,關注起國際難民問題來了。
但最諷刺的是,小男孩根本不是戰爭難民。
這一家庫德族家庭,正確的姓氏是沈紐(Shenu),但各大報導常稱之為庫迪(Kurdi),其實是「庫德仔」之意,因為是庫德人,所以被管叫庫德仔,不是真的姓「庫迪」,沈紐一家最初的確曾經是戰爭難民,原本住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2011年起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沈紐一家離開大馬士革,先轉往敘利亞北部名城阿勒坡,阿勒坡隨後也捲入戰火,2012年起阿勒坡之役開打,戰事一直進行至今戰線仍犬牙交錯,沈紐一家再度逃往北部邊境庫德族大城科班尼。
科班尼後來在2014年發生可歌可泣的科班尼圍城戰役,當時伊斯蘭國對科班尼發起全面圍攻,包圍到只剩北面與土耳其接壤之處,科班尼一度危急,但庫德人誓死奮戰,其堅苦卓絕的精神,終於喚來美軍空中支援,加上伊拉克庫德援軍前來助戰,最終在浴血激戰四個月後擊退伊斯蘭國大軍,並讓他們受到上千人的損失,整個過程由於各國媒體從安全的土耳其境內遙遙相望,而得到充分報導。戰役過程中科班尼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地區都無法居住,許多庫德人英勇戰死,或是在市街戰中遭入侵的伊斯蘭國部隊闖入屋內槍殺。
但是這些跟沈紐一家沒有關係,因為2012年時,離圍城戰發生還早得很,他們就已經又從科班尼遷到土耳其定居,3年來都在安全的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附近生活,完全不受戰亂侵擾,也就是,這次他們想偷渡到歐洲,根本不是受到戰火威脅而必須離鄉的戰爭難民,而是想改善生活的經濟移民。
照片上能告訴我們許多資訊。真正的戰爭難民,衣杉破爛、全身傷痕,連鞋子都沒有,真正在敘利亞內戰中受苦受難的兒童,其死亡照片才更叫人不忍卒睹:有的死於毒氣攻擊,還留著死前張大著嘴巴窒息而死的神貌;有的死於炸彈,身體支離破碎;有的遭流彈所傷,血流遍地。諷刺的是,這些更悲慘無比的照片自2012年起就由敘利亞前線的各國記者們持續公諸於世,卻反而不如這次的小男孩照引起全球注意。
比起真正的戰爭難民,小男孩衣服光鮮,而非褪色又破爛;鞋底都還有紋路,而不是磨平、磨破,或根本連鞋子都沒有;白白胖胖的樣子,以及看來健康快樂的生前家庭照,遠非其他挨餓受凍活在恐懼中敘利亞難民小孩的瘦弱、驚懼模樣。
事實上,能計畫乘船偷渡的,都不是真正在戰亂中家破人亡的家庭,而是較富有,家庭經濟較佳者,以沈紐一家來說,他們就受到小男孩加拿大姑姑的幫助,偷渡費用高達四千美元,是姑姑資助才能成行,一般人想像中家園被毀而一無所有的難民哪能湊出這筆錢來?
沈紐一家付了偷渡費後就沒錢買救生衣,小朋友不會游泳,媽媽更十分怕水一直反對此行,但父親阿布都拉卻還是堅持要把全家帶上靠不住的偷渡小船,去海上乘風破浪,最後果然因沉船又無救生衣,導致妻兒全數溺斃的悲劇,人死為大,當下沒有人敢批評是這個父親該負最大責任,反而是怪東怪西怪罪歐盟,但是也逐漸有許多歐美網友發表不同意見認為:在美國,光是不小心把小孩放在車中,就會被告翻天,阿布都拉卻把小孩帶上毫無安全性可言的船上要渡海,還沒有救生衣,妻子拼命反對,他還硬要成行,要是類似事件在美國發生,他恐怕會因嚴重未盡父母應盡責任而遭重判。
也有人批評難民問題是「歐美煽動阿拉伯之春」造成的,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歐洲海上「難民」問題最早從2007年就開始了,阿拉伯之春或所謂茉莉花革命,發生於2010年底到2012年,從突尼西亞開始,蔓延到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巴林;而歐洲海上「難民」主要來源國之中,只有敘利亞一個是與阿拉伯之春有關的國家,其他都無關。
以2014年而言,歐盟統計22萬名移民中,敘利亞以外,其次是厄立垂亞3.4萬人,厄立垂亞於1993年脫離衣索比亞獨立,在獨立前曾打過內戰與對衣索比亞的獨立戰爭,獨立後在1998到2000年又與衣索比亞開戰,但2000年停戰後,厄立垂亞就不算是戰亂國家了,只是仍是窮困國家,網路普及率世界最差。
再次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各國的2.6萬人、阿富汗1.27萬人、馬利近1萬人,甘比亞、奈及利亞、索馬利亞、巴勒斯坦、塞內加爾,其中雖有不少真正的戰亂國家,但如奈及利亞雖有博科聖地問題,大部分地區還算穩定,塞內加爾則不僅近來無戰亂,還大致上避過了侵襲西非的伊波拉疫情,卻仍然一年有近五千人輾轉前往歐洲,從塞內加爾一路沿著撒哈拉沙漠南沿,自尼日與利比亞穿越撒哈拉沙漠,再前往首都的黎波里搭船偷渡,目標是義大利南方島嶼。
這些冒險偷渡的塞內加爾人,甚至不是該國最窮的窮人,而是擁有手機、筆電,還要有餘錢,光是從利比亞邊界到的黎波里就要價600美元,這些人並非一無所有,其實往往還「擁有一切所需」,為何要冒險偷渡,與美墨邊境冒著死在沙漠中危險偷渡入美的偷渡客一樣,純然都是為了想在經濟上更發達,塞內加爾成人僅有11%有全職正職,12%經濟流都是由偷渡成功的移民匯錢回來,偷渡成功可以「光宗耀祖」,寄錢回來讓老家有衛星電視,蓋新房,為了成為「有用的子弟」,即使光是2015年上半年就有1840個各國經濟移民在自利比亞偷渡義大利的途中淹死,塞內加爾人仍趨之若鶩。
從「難民」渡歐後的行為,也可清楚看出他們偷渡的本質,如果是為了逃離戰禍,逃到希臘也夠遠了,但難民卻堅持一路穿越多國,過關斬將,還在匈牙利發動抗議,拒絕留在匈牙利。對「避難」的國家如此挑三揀四,真的是「難民」嗎?不,他們不是要避難,目標是要到最有錢且接納最多「難民」的德國去當德國人,或是到瑞典當瑞典人,又或是聚集到法國的加萊想穿過英法海底隧道到英國工作,他們是經濟移民,不是難民。
這也是歐盟各國先前都以防堵為主要政策的主因,然而,藉著一張照片,引起人道主義者們高呼要接收「難民」,德國因此大方宣布開放收容更多「難民」,博了個人道的名聲,其實本質也只是經濟掛帥:德國目前經濟體勞動力缺乏,社福體系也需要新血注入來「擴大稅基」,預期到2025年德國將短缺650萬勞動力,因此引進經濟移民對德國有絕大幫助。於是德國贏了面子又贏了裡子。
但德國此舉真的人道嗎?經濟移民的動力是經濟拉力,不是戰亂的推力,這些名為「難民」實為經濟移民者,他們會冒生命危險而死在海上,並不是要逃避戰禍,他們早已逃離戰禍,或甚至故鄉根本無戰禍,他們要去的是會容納他們工作的有錢國家,正是因為德國會收容他們的美好前景在眼前招手,才如飛蛾撲火般偷渡,還一路上造成其他國家的麻煩。
可以想見,德國宣布收容更多難民,下場是會吸引更多經濟移民出海賭命,也就會有更多人溺斃。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鋪成的。
說起來,台灣人本來對經濟移民一點都不陌生,如果你已經忘了,提醒你這兩個名詞:「大陸偷渡客」、「靖盧」,相信一定會喚回記憶。當年人蛇集團在中國各地欺騙無知男女,把台灣塑造成滿地黃金的天堂形象,引來大批嚮往者偷渡,偷渡客花了相當於10萬台幣的高額偷渡費,卻因遇到海上臨檢就被推落海中溺斃的事件也所在多有。
靖廬如今已經空空如也,因為台灣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許多人問歐洲「難民」悲劇何時結束,本質是經濟問題,不是戰亂停止了問題就會解決,除非哪天歐洲衰退,非洲、近東經濟崛起,那問題就會解決,又或是德國乾脆好人做到底,開個經濟移民定期航班,直接把所有人接來德國工作,不用透過人蛇集團花大錢還搭爛船,那也可少溺斃很多人,現在這種作為,形同獎勵冒險成功者,可大膽預言:只會增添更多不幸的海上亡魂。
至於台灣,如果有這麼多愛心,與其關心地球另一端因為父親錯誤的經濟決定而喪命的小男孩,或許可以先關心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或生了病的小朋友,與其討論歐盟人不人道,或空談台灣要不要接納「難民」──中國偷渡客早已不再大舉偷渡來台,台灣也因此敢於開放中國旅客自由行,還討論什麼呢?──或許應該先思考,台灣的產業該怎麼轉型,可別搞到以後都成了經濟移民才好。
(註:讀者留言也值一讀)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15-9-8 02:44
(延伸閱讀)
【精讀陶傑〈童屍的邏輯〉】
http://www.pentoy.hk/國際/t81/2015/09/07/精讀陶傑〈童屍的邏輯〉/
作者:曾瑞明
八十後,畢業於中文大學哲學系,其後取得中文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專研倫理學、政治哲學。熱愛哲學、政治、科學、金融、文學和寫作,作品散見於六人合集《走著瞧》、《香港文學》、《字花》、《明報月刊》、《明報》、《信報》、《讀書》、聯經《思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和《二十一世紀》等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li1473-118.members.linode.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